(资料图片)
□陈庆贵
8月10日,“下班后‘微信办公’算加班吗?法院判了”的消息冲上热搜,引发强烈关注和广泛热议。
消息说的是,李某某入职某科技公司担任产品运营,双方签订劳动合同,其中约定李执行不定时工时制度,后因加班问题发生争议。李提交相关加班记录证据,称公司应向其支付加班费;公司则认为李并非加班。李申请劳动仲裁请求公司支付加班费未获支持,遂不服诉至法院,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双方约定不定时工作制,公司不必支付加班费,李不服再提上诉。
本案中,虽然双方约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,但公司未获得审批。根据李某某提供的相关证据分析,公司存在工作日下班时间及休息日安排其工作情形。李利用社交软件工作,体现了用人单位管理用工特点,应当认定构成加班,公司应支付加班费,最终判决公司支付李加班费3万元。显然,二审法院如是判决,体现了司法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鲜明立场。
上述判决还彰显了司法实践中的与时俱进理念,凸显了法院在适用法条时,对劳动者“隐形加班”权益的“显性保护”。伴随经济业态演变及信息技术进步,时下劳动者工作模式日新月异,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实时提供劳动,不再拘束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地点。尤其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场所之外,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工作的情形愈加成为常态。
对此“隐形加班”新生事物,认定加班时,当然不能仅因劳动者未在用人单位场所工作而否定其加班事实。而应虚化工作场所概念,坚持“实质重于形式”,综合考虑劳动者是否提供实质工作内容。如若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用社交软件工作,且付出实质性劳动内容,明显占用了劳动者休息时间,理应认定为加班,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。
时下,职场“加班文化”风头正盛。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,动不动就在非工作时间安排任务,上班族虽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。尤其是一些公司老板“加班瘾”发作时,不分昼夜任性在下班后或休息日,随意在微信上安排工作,让很多上班族寝食不安叫苦不迭。更值得警觉的是,社交软件“隐形加班”习以为常的同时,各方对劳动者加班权益的“隐性剥夺”却见怪不怪疏于保护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本判例不啻于是对热衷于任性加班者的一次当头棒喝,同时也提醒相关部门对“隐形加班”权益的及时研究保护。
上一篇:现代新伊兰特配置曝光!8月26日上市 预计9.28万起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-
红网
2023-08-13
法院判“微信办公”算加班不仅是维护劳动权益
-
搜狐汽车
2023-08-13
现代新伊兰特配置曝光!8月26日上市 预计9.28万起
-
三秦都市报
2023-08-13
民警全力以赴筑起景区“安全屏障”
-
华尔街见闻
2023-08-13
时隔一年!美国能源股再度崛起
-
唯彩看球
2023-08-13
大小通吃:天狼星主场开放,卡尔马持续下滑
-
体育新角度
2023-08-13
别再尬吹李凯尔了,49分惨败,男篮短板更多了,乔帅黑脸大汗不止
-
腾讯网
2023-08-13
夏季行动·警星闪耀丨朝阳公安持续推进夏夜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
-
体育大参考
2023-08-13
辛纳杀进决赛,7号种子迎夺冠良机!阿尔卡拉斯终结者0-2惨败出局
-
湖北日报
2023-08-13
个性化帮扶,多样化救助,逐人逐户走访…… 湖北扎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
-
经济日报
2023-08-13
极端天气考验农业生产